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 家庭教育 >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j9九游会网址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8-02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篇1: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我们的行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为的80%。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太随便地做人和做事。另一方面,教育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先反观我们自身,然后,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强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教育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似乎没有人否认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影响,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怎么的影响?这一直是社会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几年前,美国教育部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早期儿童纵向发展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ecls”。这是在这个领域中一个先驱性的研究。研究人员从全美各个州,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从幼稚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中抽样选出两万名学生为研究究对象。除了学习成绩外,ecls 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数量等。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许多面谈,实地观察,以此了解许多生活细节,如,父母是否给孩子读书;是否打屁股;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频率;看电视的时间和次数等等。ecls 收集了这些数据以后,对此进行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用来找出变量和衡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下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变量)可能相关的因素(衡量):

  父母的教育程度

  1.学生的家庭和睦;2.父母的社会地位 ;3.学生所出的社区环境 ;4.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母亲的年龄(>30岁还是< 30岁) ;5.母亲在学生出生到上幼稚园这个阶段是否为全职妈妈 ;6.学生的出生体重 ;7.学生参加儿童发展计划(*美国在代实行的帮助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发展项目) ;8.父母在家说英文(*考虑到美国相当大的移民家庭是非英文语种) ;9.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0.孩子是领养的 ;11.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12.父母经常参加家长会 ;13.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频率长 ;14.学生家里有许多藏书 ;15.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就不难发现,以上无非是两类因素:一类是父母是什么;一类是父母做什么。研究的结果大大出乎教育界,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的预料。结果显示,父母是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统计学上的相关的联系,而父母做什么则无相关联系。

  这个结果好像令不少为人父母的人泄气,因为,无论您是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给他们读书,或者孩子看电视的多少,母亲是否为全职妈妈,家庭是否和睦,是否参加发展计划,或社区环境……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父母是什么,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出生体重,社会地位,出生是母亲的年龄,家庭里的语言,和孩子是否是领养等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

  仔细分析以上的因素,会给我们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 有影响:父母的教育程度 vs  无影响: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这并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较高。这是遗传的影响。而家庭结构和状况则不见得有什么影响,虽然人们往往想法相异。

  2. 有影响: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vs  无影响:学生居住的社区环境

  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的学生成绩通常也会比较好。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子女成为成功人士的机会也较多。相反,社区环境的影响倒不大。

  3. 有影响: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以后时生下第一个孩子 vs 无影响: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园这段时间当全职妈妈。

  对于一个30岁或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来说,她往往因自己的职业发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亲有更加充分的做母亲的准备。(值得主要的是,ecls 的数据表明,对那些未成年时生下第一个孩子,而等待30岁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母亲来说,她们的第二个孩子未必比第一个孩子更成功),而全职妈妈似乎没什么优势 (这个结果也令我大为失望)。

  4. 有影响:学生出生是的体重 vs 无影响:学生参加发展计划

  早产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为父母产期前的健康习惯,比如吸烟喝酒等。

  至于儿童发展计划,虽然意图极好,却没有实际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当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发展计划的项目活动时,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强度大的母亲(还有一大群同样背景的孩子们)。

  5.有影响:学生家里说英文 vs 无影响: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

  如果父母语言能力不强,即使带孩子去博物馆,也效果甚微。

  6. 有影响:学生是领养的 vs 无影响: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亲身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有养父母。而一个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领养的话,他的母亲的智商也不会太高。另一个解释的就是,如果母亲知道要将孩子送人领养,在怀孕过程中也不会很好的照顾胎儿。而被打屁股对孩子的影响反而不大,这也和“传统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于去地狱”相吻合。

  7. 有影响:父母经常参加家长会 vs 无影响:学生经常看电视

  经常参加家长会的父母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参加的本身并不重要,父母的关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电视的时间则没有影响。研究表明,看电视并不能使孩子更聪明。

  8. 有影响:孩子家里有许多藏书 vs 无影响: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书的数量的多少并非是决定因素,但二者的相关影响是间接的。这并非说,家里藏书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绩好,而只能说有关联。

  一种解释就是,有许多书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教育重视的家庭。他们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勤奋传递给孩子。也正是因为他们关心教育,他们的藏书也多。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父母过分依赖“技巧”方面的教育,往往没有功效。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父母都等孩子出生后才致力于“how to”,那是已为时过晚。如果父母本身聪明,勤奋,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不错的收入和一定社会地位时,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也成为成功。但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人。

篇2: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孩子成了家庭中人人关注的中心,家长无微不至地关心、包办,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勇敢精神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自我保护、生存自救等方面显得尤其薄弱,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家长安全意识不够对孩子影响很大,那么家长安全意识不够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家长那里潜移默化学习来的。如果家长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孩子也很难做到有安全意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儿童安全教育误区有哪些?

  1、安全教育有空洞说教的倾向。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放学后要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小心坏人”。因此,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因此而发生。

  2、安全教育有明显的滞后性。家长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后,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边发生了,才进行相关教育,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3、重保护轻教育的问题普遍存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一直为广大家长和教师所关注。为了防止孩子发生意外,家长总是小心翼翼,时时刻刻对孩子严加保护和防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办、代办,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场面,如何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篇3: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虽说现在婚姻自由,可是对于一个已经有了下一代的家庭来说,夫妻关系的中止,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如果因此而对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对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有的孩子很敏感,会认为父母吵闹甚至离婚都是因为自己不懂事、不讨大人喜欢而造成的,针对这种心思特别细腻的孩子,父母亲一定要好好地跟他们沟通交流,不要让孩子把离婚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从而给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阴暗。

  吵架也好,商讨离婚后的一切事宜也好,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然会让孩子觉得家庭中根本没有温情可言,自己的父母之间像陌路人甚至仇人一样,孩子的心里会很受伤的。

  要让孩子有自己选择跟随哪一方的权利,不能粗暴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决定。而孩子不决定跟随的那一方要尤其注意,绝对不能因为孩子不选择自己,就赌气不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

  要告诉孩子,无论爸爸妈妈是不是还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改变、没有减少的,只是家庭成员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大人们都还是依然关心、爱护孩子的。

  要加倍给予孩子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有的家长就喜欢用钱、玩具、零食来弥补孩子缺失的爱,其实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只注重金钱物质,而漠视了亲情。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不要让他们因为大人之间的事而受到过多的伤害。

  孩子不跟随的一方要抽空多去看望孩子,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失去任何一方的爱;而孩子跟随的一方,不仅不能阻止另一方来看孩子,还要鼓励孩子主动跟对方多走动多亲近,这样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篇4: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仅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他们的榜样和引导者。然而,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本文将探讨家长应该避免的七句话,以及应该多做的八件事,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

家长应少说的七句话:

1. 去年谁家的某某考上了某某重点大学,你能像他一样就好了。

这种比较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增加他们的压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兴趣来设定目标。

2. 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千万别考砸了!

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让他们明白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3. 你一定要好好考,要为父母争口气,全家就指望你了。

将家庭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这种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4. 好好听课,好好复习,考试一定要超常发挥啊!

虽然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过分强调超常发挥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就努力做到最好。

5. 家里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

虽然学习是孩子的首要任务,但过分溺爱和保护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家长应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责任感。

6. 孩子,你千万不能紧张,一紧张就影响你发挥!

紧张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家长应该理解并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不要紧张。可以鼓励孩子进行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缓解压力。

7. 你们班某某同学这次模拟考试考了多少分?你怎么就不行!

这种比较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破坏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不同,家长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与他人比较。

爱孩子多做的八点:

1.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家长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无论他们的成绩如何,都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2. 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他们的成绩或才艺。

3. 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期望,这样可以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同时也能激励他们努力。

4.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理解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5. 不要将个人期望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人生道路,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6. 相信孩子有能力找到自己的路。社会充满竞争,但也有无限可能。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潜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7. 适度关心和关注孩子。过度的关心和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带来压力。家长应该学会适度地放手,让孩子有独立成长的空间。

8. 在孩子的考试过程中保持从容和冷静。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因此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篇5: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她心神不定地应付完上午的工作,在单位餐厅的餐桌旁,她告诉同样是妈妈的几个同事:“夜里,我打了女儿。”看着她的脸上一副内疚的表情,几个妈妈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表示理解,宽慰她说孩子哪有不打就长大的;有的表示惊讶,问她当初的誓言呢?这一问问出了她一肚子的“苦水”:“这孩子实在不像话!临睡前要听外公讲故事,我爸爸讲了十个故事,讲得口干舌燥了,她才有点儿睡意。我们想她的这一天算是过去了吧,不,她说要到妈妈的被窝里待一待。起初,我有些犹豫,怕养成了习惯,她以后不肯睡小床。可是,我第二天要上班的,谁有精力跟她搞?就让她到我的被窝里来了。她该睡了吧?还不,说身上痒,要求我们给挠挠。说实话,我已经恼火了,老公有耐心,给她挠了她说痒的地方。她该没有理由不睡觉了吧?又不让关灯,说她害怕。我实在忍无可忍了,照着她的屁股就拍了几巴掌,我那么有耐心的老公都说这孩子欠揍了。”饭桌上一阵静默,认为孩子不打长不大的几个妈妈应和道:“该打,就是记得不要打孩子的脑袋。”可也有妈妈表示反对,说孩子不肯睡觉一定有原因,你怎么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呢?

  在我们小时候,有多少人没挨过父母的巴掌?贪玩了、打架了、放学不回家了、撒谎了、成绩下降了……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父母的严厉指责和“教训”,那时候,有不少父母是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作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的。

  而今,在或真、或假、或轻、或重的“打骂”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也已做了孩子的父母,只是,他们的境遇早已与我们儿时不同了,他们是每个家庭的“重心”与“唯一”,教子育儿的观念与方法也早已通过教育、书籍、网络等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来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

  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了。

  许多家长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可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

  据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结果仍是收效甚微。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个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和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更良好的教育。

 

篇6: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健康养育现状”部分的调查发现,逾四成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在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疫情期间,18.9%的小学生、42.74%的初中生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睡觉;以每天运动20分钟以上为标准,儿童每周运动次数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仅有10%—15%的儿童能够做到每日坚持锻炼;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长则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1%的高中生使用手机时间每天长于8小时。

  分析其中“人与环境”的影响因素,从人的角度看,孩子在睡眠和运动方面的习惯,与家长的睡眠和运动习惯存在显著相关。即孩子的习惯直接受到家长习惯的影响,家长自身习惯越好,孩子习惯越好;从环境的角度看,相对于只与父亲/母亲/祖辈同住或与父母同住,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中孩子的睡眠、运动、玩手机习惯都表现出最佳水平:睡得早、运动次数多、手机使用时间短。

  可见,如果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能够互相平衡,则有助于孩子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应该注重对于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中的支持,让祖辈更自在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调查结果显示,有41.5%的家长在重视孩子营养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观念上重营养、轻运动的家庭养育的孩子,运动习惯显著低于其他孩子,家长自身的运动习惯显著低于另外六成的家长。

  分析相关数据可知,家长在行为和观念上都会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自身的运动习惯越好,孩子的运动习惯就越好。而忽视运动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体育健康对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潜意识里“重营养,轻运动”,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产生影响。

篇7: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

  底下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另一个回答者说:

  父母从小就斤斤计较,对自己哭穷。

  她以为自己家里揭不开锅,突然有一天,父母却告诉她,家里买了新房。

  在这种假装很穷的环境里,她过得非常压抑,还很自卑。

  成年后,和男友吃饭,她说,“这杯西瓜汁很好喝”,男友开玩笑地回答:“15块一杯呢。”她竟然以为男友计较请客的钱,愤怒地摔出钱包。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你的样子。

  成都的“摔狗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成都姑娘小吴的狗狗走丢,被一个30多岁的女子领走。这名中年女子,始终不肯还狗,最后干脆把狗狗从六楼摔死。

  但真可怕的事情,不是摔狗,而是警察走进家门,发现她5岁的女儿,一脸漠然地在喝水。

  丝毫没有对母亲摔狗的害怕,没有对小动物的怜悯。

  这个5岁小女孩,将来又会变成什么样?

  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但如果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很难说,她将来就会成为一个足够善良的人。

  智商是一种天赋,品行却很可能是一种遗传。

  你三观正确理性,成年后的孩子,才会善良且强大,温柔且独立。

  虽然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好的父母,一定是上进的,一定是内心强大、不断精进、用力生活的。

  如果你自己都在混日子,你有什么底气,要求孩子有抱负?

  如果你自己轻易就被生活打垮,你又怎能要求,孩子不放弃?

  优秀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什么样的人。未来,在他真正懂得的时候,他会对你有爱,也有尊敬。

  不要去做那个浑浑噩噩的人,因为那是你对孩子的误导;不要去做那个每天无所事事的人,你的放纵,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一切肆无忌惮的背后,藏着习惯性的力量。而在一切习惯性的动作背后,孩子成为最直接的参与者。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她在用眼睛注视,用耳朵倾听,用行为模仿。

  所有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当有一天发现从孩子口中说出一句话,是那么似曾相识,不正是自己曾经说的吗,才会明白为人父母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父母三观对孩子的影响不管后来怎么改变,依然会有来自原生家庭三观洗礼与植入。正如哲学家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三流的父母,培养不出一流的孩子。努力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出类拔萃。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让孩子独自起跑,而是你们共同上进,彼此成就。

篇8: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相信很多家长谈到孩子的学习问题时的心声都是:只要孩子能够学习好,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往往很多孩子的学习上出现诸多的问题,追其根源,就是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效果,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作业完成了没有,考了多少分,很少考虑自己的谈话方式会不会让孩子难以接受,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孩子心理需要,时间长了,一部分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学习是一种过程,所以,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也应该是一种过程,包括关注孩子每天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等,家长直接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在推卸教育责任。

  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家长虽然关注的方式合适了,孩子也愿意接受家长在学习方面的引导了,不过,家长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孩子的人格发展会不平衡,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厌学。

  三、 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会导致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平衡

  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特别严格,然而对于孩子其他的事情不做要求,甚至是代替孩子来做,有的家长连孩子正常的生活自理事情也包办了,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弱,抗挫折能力也非常低,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形成情感冷漠,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问题。

  孩子健康的成长,相信是每个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虽然对于孩子的未来,家长做到面面俱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毕竟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育亦是如此,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专注孩子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不平衡的病态教导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家长要引起重视。

 

篇9: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1、节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靠的都是恒心与持久。节俭更是如此,一日一钱,千日千钱,节俭是累积财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应该把这个词用行为做给孩子看,用耐心讲给孩子听。也许这对他一生都有意义。

  2、健康: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多生活梦想都只能是梦想。健康的身体,健康向上的思想会让人的生命处于最佳状态。身为父母要首先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和发扬健康的观念,给孩子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回影响他的一生。

  3、现代:生活和工作理念的现代化、时尚化、个性化会让你总是处在社会和生活变化的前沿,使你总是保持一种现代、向上的心态。孩子在这种氛围理成长,会有助于他很快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4、友爱:一个家庭也该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始终强化“家”的概念。在这种氛围里会让家庭每一成员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这或许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营生意、经营人生都应如此。

  5、上进:不进则退。作为父母首先要上进,从心态上,从行动上。我们要适时的告诉孩子:原地踏步即是后退。

  6、危机感:这是让人上进的动力之源。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设置为“假想敌”,使自身处于危机状态,这会让一个人永远理智、冷静。但我们没必要因此剥夺孩子玩皮好动的天性!

  7、思考:正确的思考方式,准确的思考方向会让一个人少走弯路,保持迅速的、良性的发展。对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这种正确、准确的思考能力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媒介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8、敬业:一份值得你从事的工作是值得你尊重的,所以身为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激发不起你的热情,你最好还是换一份值得你去做的工作,这对你和孩子的发展来说都有益处。当然,你尊重了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才会带给你回报。

  9、感激:你给生活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将收获什么样的花朵。父母首先要对生活怀一份感激之情,感谢生活本身的美好,感谢那些给你帮助的人和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并将这些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10、诚实:诚则持久,信必永恒,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经商者远离诚信绝不会长久。做人更该如此!

  11、守信:诺言和你愿意从事的工作一样,是永远值得你尊重的。尊重别人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尊重自己的诺言。这是守信的根本。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12、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很难的。但如果你对生活细节用心,你拥有了节俭、健康、敬业、诚实、守信等等美德,你才会真正走进理解的深处,从而你才会对朋友、亲人、社会、人生、爱情等司空见惯的“概念”有本质的认识,这会让你更加深刻。作为父母,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负责。

  13、谦逊:这是一种做人的基础美德。谦逊是一个人的最好的名片,善于体现谦逊之风的人往往成功迅速。

  14、严谨:遵从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规则,这是养成严谨作风的捷径之一。认真、用心、严格要求自己,会让自己的无形价值越来越高,最终成为触手可得的财富!生活作风不严谨的人,信誉度自然就低,相反,严谨的人,可信度会从你的气质与作风上透射出来。

  15、成熟:思想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父母应该将这做为培养孩子永远追求的目标。因为社会总在向前发展,因为思想也总在变化,如何让思想永远跟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不仅是一个理想远大的父母所想,更该是一个追求更高目标子女的所想,真正成熟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总是在一次次突破中提升自身的境界。

篇10: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

  一、学习无计划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

  二、学习不定时

  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学到深夜,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学习不定量

  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他欠帐,该做完的作业他欠帐,该复习的东西他还欠帐。

  要想较好地掌握知识,必须靠每日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不起严格的检验。

  四、学习马马虎虎

  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抄写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来就变成了“d”,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考试时草稿纸上明明做对了可就是忘记誊写到试卷中。

  马虎在孩子中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如果家长不加注意、不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五、学习时一心二用

  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一边听歌一边写文章、算题,哪里说话哪搭茬儿。

  专心致志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六、不懂的东西也不问

  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太爱面子,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不懂也装懂,不会的东西从来也不向别人请教;学习心里没数,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没有完全掌握。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的过程,圣人都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况且还在求学中的学生。家长要提醒和鼓励孩子不仅要不耻下问,而且还要不羞与下问。

  七、有错也不改

  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测验题和考试卷基本都是只看看分数便扔到一边,从不认真分析原因、检查和修改错误。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洞的过程。一门课程,你的知识漏洞越少,说明你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会越高,那些考试时出错的地方往往是你的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家长可以帮孩子整理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测验和考试之后,让孩子将其中做错的题目都记录下来,这些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知识漏洞,家长要督促孩子经常看看这些题目,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八、课前不预习

  即使老师有要求,也很少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上课只带了一双耳朵,连最简单的东西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孩子在上课前没有预习,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会大打折扣。

  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易分神、小动作多、坐不住、爱说话,快到下课时就听更不进去了,心思早已在课后的娱乐之中。

  课堂45分钟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指路人,如果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孩子搞不明白,课下他花几倍的时间都不一定能补上。

  十、不复习就做作业

  做作业前不看书,不看参考资料,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业拿过来就做,做完了万事大吉。

  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业,根本就起不到这些作用。

 

篇11: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放学后,你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据了解,中国的父母大多数问的是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其次是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甚至会像侦探一样,询问老师是否打人、是否凶人。问什么话其实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会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导。

  放学后,你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来看一则正面例子。

  刚上学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着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来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样子。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跟妈妈描述她跟一个小同学如何将积木堆成了一个小山……其实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大哭一场,还要跟妈妈说永远也不要上学。只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情绪立即180度转变。

  请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开不开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j9国际站官网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

  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请拒绝负面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上学总是很不愉快!

  引导孩子瞬间联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总是搞得脏兮兮,这老师真是!

  ●尿湿了也没换,上班当睡觉呢!

  ●怎么脸划破了?老师真不尽责!

  ●磕破嘴巴了,老师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会因为新环境而不适应,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不开心,爸妈可以引导孩子将在学校的经历说出来,但爸妈需要知道的是,上学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他们永远不能在大人的庇护下成长。

  所以他们在学校遇到比如跟小朋友抢玩具打架、因为玩闹摔倒磕破等一些小伤,不要去指责老师,更不要告诉老师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

  因为没有老师故意让孩子受伤,甚至很多老师都害怕孩子在学校受伤。这一切经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个的坎。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学校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

  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爸妈每周至少亲自接一次孩子放学:

  对于职场爸妈们来说,接孩子放学可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但是,请尽量每周至少接一次孩子放学,别看接孩子放学这一事情无足轻重,但是在孩子心里,你的出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还有就是这瞬间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满足。

  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怎么办?

  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一般来说刚上学或放假很长时间后上学,孩子都会抗拒上学,这跟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关。

  这种情况下,爸妈不要训斥打骂,可以说妈妈知道我们家宝贝不想上学,妈妈小时候也曾经不想上学,但每一个人都要上学,就像妈妈一定要上班一样,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呀。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一种责任。

  但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想上,可以适当当孩子休息一下,调整情绪后再上。

篇12: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由《少年日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行的上海市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状况调查近日公布结果。此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有效调查了全市40所小学(三、四、五年级)及27所中学(预备班、初一、初二、初三)共名学生。调查报告显示——

  习惯培养常“应景”

  勤洗手是少年儿童应该养成的习惯,不过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少年儿童在这方面的习惯养成并不十分理想。每次饭前和便后能够洗手的学生分别占79.8%和77.2%,仅有62.1%的同学每次外出回家后洗手。

  就读于上海市普陀区某小学的张同学表示,当手足口病、甲型h1n1高发的时候,学校老师特别关注疾病预防工作。例如去年甲型h1n1流行时,每天午饭前,老师都会安排同学轮流打水,让全班同学洗手。但甲型h1n1趋于平静后,老师也就不再要求同学这么做了。

  上海市徽宁路第三小学的卫生老师施老师建议:“同学们要重视洗手等习惯的养成,不要平时不注意,以为到疾病爆发的时候再重视也来得及。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往往在疾病爆发时也不会有很好的卫生习惯,容易受病菌入侵。”

  减肥出于“被需要”

  调查显示:31.8%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需要”减肥,在认为自己需要减肥的学生中,有一半学生的减肥出于“被需要”。其中,三成多(33.4%)学生因为“别人都说我胖”而认为自己需要减肥,另有一些学生由于“身材苗条才是美”(23.2%)、“大家都说要减肥”(17.6%)而认为自己需要减肥,还有5.6%的同学因媒体宣传而认为自己需要减肥。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少年儿童自认为“需要”减肥?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可忽略。家住安顺路89弄的10岁女孩思思告诉记者:“我妈妈中午不吃饭的,已经连续五年了,所以我也要减肥。”另一个女孩小朱告诉记者:“我的奶奶肚子很大,她一直在减肥,每天只吃一口饭。”记者在访谈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减肥,导致孩子认为减肥是“必须的”,认为瘦才好看、瘦才是美。

  模仿偶像和媒体影响也是让少年儿童产生减肥念头的重要因素。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同学说:“我心目中的标准身材是蔡依林,我要减成她这个样子。”一名显得较瘦的小学男生竟然表示:“我要减小腿,用减肥膏。”

  家长喷出“二手烟”

  虽然吸二手烟对孩子危害大,但并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调查发现,47.2%的学生父母在家里吸烟。

  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表示,家长抽烟破坏的是孩子的生存环境,甚至是剥夺孩子健康权益的表现,而有些家长却常常不当回事,还简单地将抽烟视为“生活习惯问题”。家长喝酒、抽烟,甚至用词粗鲁,对孩子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危害很大。然而调查显示,家长对此的忽视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要从家长身上找。这既是对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的调查,同时也是对家庭教育质量的一次调查。”乐善耀表示。

 

篇13: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在思想上,宜平等勿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宜诱导勿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方法上,宜明理勿强迫

  孩子虽然在各方面还尚未成熟,但简单的道理是会明白的,不能过低估计孩子的理解水平。特别是在孩子犯无知之过时,更要求父母在责骂之余,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之知错,并有所改。不讲明道理的强迫孩子改,往往使孩子心里不服气。

  在童真上,宜理解勿责难

  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教育上,宜启发勿压制

  孩子对世界特别好奇,他们的追问有时会抵得上“十万个为什么”。而对如此求知的孩子,父母应该感到高兴,不可视之厌烦,处处压制,那样会磨灭孩子那脆弱的求知欲。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采取启发的方式,尽自己所知讲解。

  在游戏上,宜同乐勿漠视

  孩子们玩游戏常常要求父母一起介入,与之同乐。这时,如果父母有时间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置身“事”外,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失望。长此以往,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习惯上,宜培养勿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在特长上,宜发现勿施压

  每当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专长时,总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有某种特长。于是就生搬硬套,采取高压手段“拔苗助长”,一旦“恨铁不成钢”时,就拳脚相加,这样做很难培养孩子成才,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首先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从中发现孩子的特长萌芽;其次,要因势利导,提供条件,让孩子的特长得到发挥;第三,强化培养,使孩子的特长得到专业指导。整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必须贵在坚持,切不可盲目施压。

  在活动上,宜得当勿过火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活动开展得好坏,活动质量的高低,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父母要科学安排孩子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采取室内外相结合、动静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等方法,既让孩子感兴趣,又不失教育的机会。活动的内容与时间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过火,否则会事半功倍。

  在智力上,宜挖掘勿盲目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想自己的孩子的智力不弱于别人,于是就采取超前培养,超量灌输的办法,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这样既苦了孩子也累了父母。应该明确智力是很多客观因素决定的,如:先天遗传和年龄变化等。有的孩子年龄只差数月,其智力就有质的飞跃。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科学地激发孩子的智力,不要盲目培养。当然,父母也不能任其发展,也要主动地营造学习的氛围,有意识地挖掘孩子的智力,促其尽快健康成长。

  相关阅读:  

  小升初家长必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九大因素

  石家庄家长必读家庭教育全攻略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30条建议

  家庭教育:成功父母教子五大法宝

  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主动做功课?

  家庭教育中孩子九种不良习惯需注意

篇14: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不统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表现在:

  1. 父母教育孩子意见不统一会使双方的教育同时被弱化,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又会混淆孩子的是非叛断标准。孩子小时候不知该听谁的,长大后也可能谁的也不听,父母谁也管不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非常不利。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做事情也常会表现出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的成年人甚至显示多重人格。

  2. 容易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或来自于父亲或来自于母亲。如有的母亲过于溺爱孩子,父亲又不管,这样的孩子一般胆小、自私、不宽容;有的父亲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孩子,而母亲当孩子面反对,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付父亲的教育。这样的孩子攻击性特别强。

  解决方法:

  1. 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孩子心灵要健康和谐地成长,光靠父、母一方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统一,口径要一致,要相互协商,对一些不懂的地方,要善于请教教育专家,善于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2. 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一致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另一方,这样父亲或母亲会感到失去了面子,容易发生争吵。也会因被批评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受到影响而削弱教育力度。要避开孩子两个人商讨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在教育孩子时,因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伤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3.高中孩子个性基本定型,孩子心理发育上已表现出很多个性上的问题需寻求专业心理师的辅导,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要及时进行调整。

篇15: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铲子和塑料水桶。在松软的沙堆上修建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男孩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试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的力气很小,而岩石却很大。手脚并用,看起来没费多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用尽了各种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进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落了,又重新掉进了沙箱。

  小男孩气得大叫,使出浑身的力气猛推石头。但是,岩石再一次滑落了下来,弄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清清楚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面颊时,父亲来到了他跟前。

  “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

  “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

  “不对,儿子,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父亲纠正了他的说法。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面对困难,抱着顽强的态度与执著的精神固然不错。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借用你周围人的力量,可能会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从小具有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最大的苹果分给谁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做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孩子未来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一天晚上,当妻子在厨房正准备晚餐的时候,我们的小儿子拿着一张写字的纸走向他母亲。他妈妈在围裙上擦干净手之后看这张纸,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星期整理我的房间:1美元

  为你去商店:0.5美元

  当你去购物时照管我的小弟弟:0.25美元

  出去倒垃圾:1美元

  获得良好的成绩报告单:5;乏元

  修整和为花园翻土:2美元

  总计应获得:14.75美元

  他母亲看着他儿子满怀希望地站在那儿。我告诉你们,我能看到她的大脑在翻腾。她拿起钢笔把儿子已写过的纸翻过来,在上面写道:

  当你在我腹内生长,我怀着你那9个月是无价的;

  我陪着你一起熬夜的那些晚上,为你求医、祈祷,这是无价的;

  这些年来你曾造成的恼人境况和所有的泪水, 那是无价的;

  那些昔日忧惧的夜晚和将来面临的烦恼,这是无价的;

  为你准备玩具、食物、衣服甚至为你擦鼻涕,那是无价的;

  儿子,当你把以上所有的累加起来,我对你真挚的爱的全部价值是无价的。

  当儿子读完他母亲写的话之后,他双眼含泪,直直地看着他的母亲说:“妈妈,我真爱你。”他拿出钢笔在他的“账单”上用大写字母写道:“全部还清。”

  很多家长老是抱怨孩子不能体贴和理解父母。父母每天不但要工作,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可孩子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并不“领情”。

  其实,造成孩子“薄情”的,正是家长们自己。你的这份爱心让孩子体会到了吗?你的这份辛劳让孩子理解了吗?如果你总是对孩子不吭不响,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认识到这种平凡中的伟大呢?

  每个人都很富有

  一天,小哈瑞回到家后说:“妈妈,我们很穷,是吗?”

  “不,哈瑞,我们并不穷。”妈妈说。

  “不,妈妈,”小哈瑞难过地说,“我们就是非常穷,你在骗我!”

  “哈瑞!”妈妈的口气中含有责备的意味。

  “是的,妈妈,我们就是太穷,”他哭了。“伙伴们都有好多玩具,可是我一个也没有。”

  这时候,他的叔叔来到了哈瑞家,当他了解到哈瑞哭泣的原因的时候,就对哈瑞妈妈说:“我会让他知道自己的富有。”

  “哈瑞,我正在做一个关于眼睛的实验,如果你肯把你的眼睛给我的话,你将得到2美元。”叔叔对哈瑞说。

  “你是在开玩笑吗?”哈瑞吃惊地问。

  “不,这不是玩笑。”叔叔一本正经地说。

  “我想不行。”小家伙回答的语气非常坚决。

  “你嫌得到的少吗?5美元、10美元、20美元……”叔叔接着问,但哈瑞总是摇头。

  “不,1000美元我也不干!”

  “美元?”叔叔又问。

  “不!”哈瑞摇头。

  “那么好吧,”叔叔说。他又从兜里拿出一个小瓶子,里面有一些红色的药水,“如果你让我把这瓶子里的药水滴到你耳朵里的话,你将会得到20美元。我只想知道这些药水是否能让一个人的耳朵变聋。”

  “不!”哈瑞摇头。

  “3000美元?”叔叔又问。

  “不,不行!”哈瑞又摇头。

  接着,叔叔要他的双手、双脚、鼻子,最后出价10万美元要他的“妈妈”。

  哈瑞拒绝了所有的提议。

  “哈瑞,现在你来看!”叔叔把刚才出的价钱都记在本子上了,“你真是太富有了!这些钱加起来一共是105000美元。”

  “你不觉得放弃这么多的钱太可惜了吗?我要告诉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我还在这里。”叔叔提醒道。

  “不,我绝对不会后悔。”哈瑞坚决地说。

  “那么,你为什么要说自己穷,让你妈妈那么伤心呢?”

  哈瑞红着脸,泪水滑下了脸颊,他冲到妈妈怀里亲吻着她的脸庞说:“妈妈,我知道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富有,我能天天看见你,还有健康的身体,上帝真是太好了,他给了每个人一切。”

  不要让孩子掉入权势和财富的旋涡。不要让现实物质的阴影过早地改变他们纯洁的心灵。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很富有,金钱并不是财富的全部,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

  卖给我一小时的时间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儿烦,他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20美金,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有些生气了:“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这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床上,他悄悄地问道:“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有些生气,他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应该多花一点儿时间来陪伴你的孩子,而不要让时间从手指间轻易溜走,在不经意之间忽略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

  孩子在成长的阶段,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沟通,真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孩子更加可亲可爱。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毕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技术
  2. 汪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日英复语
  3. 张教员 软件工程
  4. 于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5. 李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眼视光医学
  6. 王教员 新媒体艺术
  7. 龚教员 英语
  8. 姚教员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闫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德语
  10. 王教员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相关城市: 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