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 家庭教育 > 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优化数学能力培养-j9九游会网址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8-20
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篇1: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记忆能力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强的记忆能力,那么,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就更体现了重视记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图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系统记忆法、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等。但各种好的记忆方法、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内容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必须自己勤动脑、勤思考、勤动手,多做多练,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概括、归纳、整理,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又准、又快、又牢、又活,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效果。

其次,要结合记忆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训练学生进行记忆并进行应用。

譬如,在学习《角》这一内容时,采用如下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法:如直线与平角的概念,重点理解它们的区别:直线是一条线,无端点及顶点,而平角是一个角,平角有顶点和内部,而直线没有。

规律记忆法:如周角、平角、直角,只要牢记其中的一个大小,在记住它们的倍数关系,其他两个角的大小也就记牢了。结合图形特征记忆,如角平分线概念,每当看到角平分线的字样,头脑中便显现出图形,就十分容易记住他们的两个本质特征:(1)是一条射线,且以角的顶点为端点,在这个角的内部;(2)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这些方法都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2: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人的数学能力可以说能决定其一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如何从小就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是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的。

数感与计数(即数数)

培养数感并不仅仅是会数数。数感指的是能很轻松地用数字思想和工作,并理解数的各种用途和数字间的关系,它涉及到数数、数字的加减等方面。计数有助于孩子理解数学的各个方面,应从婴幼儿期就开始注意培养。

父母的做法:

☆让孩子数一切可以数的东西!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因此,你和孩子间做数学游戏的最佳选择就是让孩子去数生活中的实物。

如数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不仅练习了数数,还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以及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为了使孩子学会正确、有效地计数,可以这样:

1、告诉孩子待数的对象共有多少个;

2、大人在讲出某一数字时,同时用手指着相应的实物对象;

3、利用手指当工具;

4、有意识地帮孩子连续数数,不要跳过某个数;重复多数几遍;简单的几个数倒着数,增强孩子对数的固定顺序的理解。

☆鼓励孩子挑选出颜色、形状或大小相同的东西,即找相似性;或找不同处,如挑出最大的盒子,让孩子理解数字是用来描述量及关系的。

☆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字,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并与孩子一块讨论数字的用途,例如比赛中的计分,可以用数字给东西命名,根据数字找到房子或街道的地址,也可以给食品标出价格等等;还可以玩“牌照”游戏;大声朗读各类牌照上的数字;找一个上面有“2”的牌照或找上面有宝宝年龄的牌照,这样来训练孩子对数字的识别力。

☆对1到10间的数字进行适当的思考。可以给孩子提供线索,如大一点的,小一点的,然后让他们猜数。除了有趣之外,还有助于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数字序列”来理解不同的数及数间的关系。

☆和孩子一起听天气预报,或读出家中温度计的温度值,也可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问孩子这样的天气应穿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让孩子理解温度的概念及其高低。

度量

时间用小时、分钟和秒来度量,长度、高度及重量等各有相应的度量单位。

通过度量方面的练习,孩子能明白事物的具体尺寸并学会如何用度量单位表示。

父母的做法:

☆米、毫米等是度量用的单位,可鼓励孩子创造自己的度量单位,如“宝宝现在是5个盒子高了”。

☆日常的家务中处处有度量:做饭,购物(尤其食品),缝衣服,园艺等。

父母做家务时,可向孩子解释你正在做什么,或请他做帮手。

☆较小的孩子不明白时间的概念,不妨这样试试:

1、先让孩子理解有些事情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的长。如比较两件事情,看看哪一个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训练,例如:“谁单脚站立的时间长?”

2、设置时间期限。“你再玩5分钟,然后我们就要去赶公共汽车了。”早上起床也是练习的好时机,用表或数数,先设定一段时间,看孩子在设定时间内能否把衣服穿好。一开始孩子并不明白分钟等时间量度是什么意思,逐渐地,小家伙就会理解时间的持续。

3、把时间单位同计数联系起来。父母可用手表来计时,按秒计的走动说:“l秒,2秒,3秒”,这种计数的方法,有助于孩子感知时间的流逝。

4、孩子的时间感训练,应从与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的事件相联系开始,如“午饭后”“晚饭后”“睡觉前”。只有孩子长大些后,他们才能理解像昨天、今天和明天之类更抽象的概念。

几何与空间感

几何描述了人们生活的世界,并把其分类。指导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知道形状、大小、方向等。

父母的做法:

☆通过让孩子识别不同的形状、立体图形帮助孩子理解几何的概念。可以让他们描述不同的形状,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一两岁的小家伙能知道不同形状的名字,街上的交通标志就是学习的好道具。如高速公路标记为长方形,停车标志是八边形等。可以这样问孩子:“这个标记和刚才那条街上你看到的一样吗?”同孩子讨论标记有几条边或几个角。大点的孩子能对他所看到的做更多的描述,但对幼儿,大人要多和孩子讲,如“这个标记是黄色的,它的形状象三角形。”多让孩子在空中比划出形状。

☆孩子学几何的最佳途径就是手工制作。只要孩子能拿住的积木、盒子等都是很好的道具,把孩子常吃的三明治、饼等切成各种形状,再让他们重新组合或排列,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对几何的理解。

☆几何与空间感可培养孩子的方向感及认路的能力。让孩子在盒中爬进爬出,在各种家具中出、进、绕行、上、下等等,都是在体验空间感。早上孩子穿好衣服后,让他们尽情舒展自己的身体,在房间中跳、爬,即便是小贪睡鬼也会觉得伸展肌肉有意思,这些活动能让他体会到自己在空间中的感觉。

分数

分数代表整体中的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看着大人把东西切成三份,他会认为东西比切前的多。这一现象很典型,做父母的不要为此担心,这仅是孩子与成人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父母的做法:

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有助于孩子对分数的理解,如分食品、做家务等。把饼切开或几个人分吃一块巧克力都是帮助孩子学习分数的很好的办法。

估计

估计是对事物的量或大小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能做到精确的估计,必须明白数与大小的含义。较小的孩子由于正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期,一般做不到精确估计。他们首先必须理解多、少、大、小的含义。当孩子会用估计的时候,他们也学会了如“大约”,“多于”“少于”等词汇。

父母的做法:

☆经常使用诸如此类的词汇:大约,旁边,近似,在…之间,在…周围,大(多)于,少于等。

☆利用吃饭或购物等日常活动来培养孩子的估计能力。吃饭时可以让孩子估计自己用多少勺就能吃完一碗饭,每吃一勺,数一下,一两岁的幼儿会觉得相当有趣。若一直重复这项游戏,当孩子稍大点时,他就能很习惯地自己去估计。若有精确答案,可以同一开始的估计作比较,这将帮助孩子学会合理的推测。

☆估计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仅是对事情作个猜测(如孩子的小朋友中,谁长得最高),然后验证一下精确性而已。在训练大一点孩子的估计能力时,可以记下孩子推测的值和次数,若反复做同样的或类似的训练,孩子最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例如,让孩子自己估计步行和乘车到幼儿园或学校所需多多长时间,你可用手表记一下实际所需的时间,再与孩子的估计作比较。让孩子自己估计再作验证。注意,是否获得精确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推测值在逐步接近正确,这种训练技巧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估计技能。

图表

人们用曲线和图表来组织、解释信息及其关系。图表,比如日历,可用来安排一个人一周的生活日程。有的上小学的孩子还不会用日历,父母若和孩子一块儿使用日历,日历将是孩子学习和理解组织安排信息的相当好的工具。

父母的做法:

☆事实上,任何东西都可以图表化。举个例子,你可以把粘在香蕉、苹果或梨上的不干胶标签重新贴在一张纸上(排成一列式一行),周末时让孩子数数看每种水果吃了多少。孩子用这种方式理解要比纸上的数字更形象。

☆用各种颜色块或不干胶贴记录下任何有规律的日常活动。如每次电话铃响,就在电话机旁加一小色块,或贴在大门处,记录每天某人进来的次数。

联系

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与自然科学、艺术、音乐等有联系。最重要的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联系能帮助孩子较容易地理解数学,因为孩子可以把一个普遍性定理应用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中。

父母的做法:

☆让孩子了解到可用符号交流。街头的交通标志仍是学习的好办法。做父母的可以给孩子讲明各种标记具体含义是什么,如黄三角代表让其他车先行,红八角形即停车等。符号标记与其代表的意义,孩子可能一时不明白,要坚持多讲,切记不要过于心急,孩子到一定时候就会理解其中的关系。

☆要求孩子思索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如,让孩子帮你把食品分别放好,于是他们将学习如何把谷物类同罐头类物品分开,并且亲身体验了大小和形状的概念:如大的盒子比小的盒子装的东西要多。

☆在日常生活中多找一些数学问题,但没有必要考虑其精确的数学含义是什么。一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如把水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再想想哪个杯子能容纳的水最多,这涉及到估计、度量和空间感觉等几方面的综合能力。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学好数学的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它,孩子会明白,事情可用许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只一个。这将培养孩子探索问题、找出结果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

父母的做法:

☆孩子天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找出日常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答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向孩子征求答案,然后再问他们答案是如何想到的。

☆鼓励孩子多提新问题而且要多问。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且知道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推理

推理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然后找到有用的答案,它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父母的做法:

☆要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应在向孩子提出问题后,给他们足够的思索答案的时间。通过问并听孩子的答案,将有助于孩子学会推理。

☆要求孩子自己推理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要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而不是试图找出大人所希望听到的答案。

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意味着同孩子交谈并要倾听孩子所讲的。亦为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可用语言、图表、图画和符号等。当孩子和你或是他们的朋友在一起讨论时,将有助于他对正在做的事情的思考,使思路更清晰。当然与孩子多交谈,也可提高他们的语汇,对其早期阅读技巧的培养大有益处。

父母的做法:

☆多与孩子交谈,并注意倾听他们所说的关键词句。

☆给孩子多读有节奏感的、多重复的或含有数字的儿童读物,如“一闪,一闪,小星星”“一,二,三,弯弯腰”等,是用数学思想与孩子交流的绝佳方式。这些有趣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练习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巧。

☆交流不必仅限于用语言,完全可以用其他非讲话类的方式来描述数学。孩子可以通过画表或绘图来解决问题或代表数字。他们也可以用有形的物体,如纸,甚至用手指来表示出数字。

一定要记住,无论干什么,孩子有兴趣甚至痴迷,效果才最佳,做父母的要抓住孩子好奇心浓厚的时期。另外,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做是促进学习的关键。你问孩子问题和他们向成人问问题都非常的重要。


篇3: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学习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我教的学生都善于一题多解。有时一道应用题可以做一节课,学生争先恐后摆列算式,抢说思路。在教归一应用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24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我们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必须从小学开始,从课堂入手,小学生他们年纪小,思维简单,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学习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性大。教学中必须要针对他们年龄的特点,认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欢悦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

一、引导有方,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的教学内容丰富,给学生的感觉和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难、有易、有繁、有简,有的完善和谐,有的五彩缤纷,有的枯燥无味。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各部分内容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是一个长期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有创建的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发掘、提炼、加工、消化等处理,大胆地独立地在教材这块士地上辛勤耕耘,播下知识的思维的、能力的种子,才能培养出科学的幼苗和智慧的花朵。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优美和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有方,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学生年龄小,且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够持久的特点,因此,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重视启发诱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三段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其次在新旧知识联系方面,教师只须在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给予讲解,学生就能够掌握好新旧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指导有方、加强学习辅导。

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把学习看作一个任务,把“做作业”看着是一个完成教师的任务,因此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能认真地预习。预习时发现问题,上课时提出不懂的的问题,这样教与学都能有的放矢。其次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课本,这一点往往不受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方法,以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四、激励有方,公正评讲作业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要认真对待,切不能挖苦、嘲笑、谩骂,大发雷霆来训斥,也不能靠错一、两道题罚学生做很多遍,以免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一定要搞清原因,耐心说教,对症下药,以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后进生,更要给以爱护和鼓励。有些学生是粗心,大意致错,教师要认真、耐心地说教,要求他们书写要一丝不苟,做作业要认真、规范,改掉马虎的习惯。

利用班级中优秀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让他们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以身边熟悉的事例激励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教师不但要认真耐心地补课,而且当他们稍有进步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针对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要认真备课,深入了解学生,化一切非智力因素为有利因素。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篇5: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一、走几步跳几步

练习“走三步跳两下”或“走两步跳一下”先从2和3之内变化,熟练后作4以内的变化。

音乐律动,如放4拍音乐时走三步跳一下,一来练习数脚步,二来练习合节拍。如果几个孩子一起玩可以拉大圈,大人和孩子一起一面数一面向右边跳,到乐曲的一段终结时大家一面数一面向左边跳。

二、记电话号码

可以先背熟前4位数,再加后面4位数

三、排数字

可把挂历上的数字单个剪下来,或数字卡,让宝宝一面按顺序慢慢背数,一面逐个把数字摆成一列。摆错了要反复取下错的,补上对的,反复摆。大人可记时记分,开始可能要十几分钟,后来变成几分钟。

四、分左右?

如从左边数起,1放左边,2放1的右边,3放2的右边,或相反。学会分左右是学最基本的方位感觉,为以后学习位数提供方便。

五、看钟

2岁孩子会看两个指针的位置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关健是家庭生活要有规律。

六、串珠数数

可要求按数串珠,如穿一个红的,再穿两个白的,间隔着穿。或穿一个红,一个黑再穿两个白,等等。

七、十位数

先摆10,在零处拿掉0,摆上1读11,拿掉1,摆上2读12……摆到20。一直摆到50。大人随便拿起两上数字摆在一起如47,请宝宝读出来,多练习。一直摆到100。

八、比较哪一盒积木多

一块对一块地比一比,不见得大盒子装的就多,如果它每块都很大,反而装得少哩。

九、比谁个子高

十、学写数字

2岁时会写1和画个圈,能写出3个数字,即0-1-8,两岁半会画拐弯,先拐纯弯,如3和2,多练习后学会拐尖角,学会写7和4,也想写5,但写不像。宝宝写字常在画画时偶然出现,如写3常在画鸟儿飞时被大人发现了告诉他写竖一点就成3了,有时画画时画出个小尖角,大人马上鼓励说“这不是7吗”宝宝高兴就会多写几个,就学会了。要在偶然中抓住时机。第二天要复习。

十一、赢大小

宝宝难以理解为什么2比1大,3比2大,因为卡片上的字都有是一样大的。最直观的方法是用套碗玩赢大小的游戏。谁拿的大就把对方的扣住,因为碗底有数字,宝宝看清楚是5扣3,被扣的一对就不能再玩。宝宝逐渐看出9扣8,8扣7……碗的大小和底面的数渐渐被记住了。玩熟后可用卡片代替,甚至用扑克。

十二、能拿几个

3岁前后宝宝最多双手一次拿6个,可作加减法游戏。可随意拿走几个问剩几个,又随意放进1-2个,数共几个,5以内的加减基本没问题。拿的多的能做8以内的加减。

十三、组合

红的,蓝的、圆的、方的……,听指挥拿取。

十四、听数按键

除按电话外,可画大圈当键,让宝宝用脚来练习,圈的排列要同电话键排法相同。

十五、切分一半

练习裁纸:将方形纸两边对折,边对齐,把纸边压直后用小刀伸入纸缝裁开,成两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纸的短边对折,切分成小正方形。

用另一张方形纸,将两个对角对齐,纸边压好,裁成两个三角形。再把两个锐角对齐,裁成两个小三角形。

一张圆,裁成两张半圆,再裁,成四分之一个圆。

一张方形纸,先对边折裁开成长方形。大人把两个上长边对折,用尺子画好长边中点到短边中点的四条连线,剪成菱形。请宝宝把菱形锐角合拢对齐,裁开,切分成两个正三角形。也可将三角形的两个底边对折裁开成两个三角形。宝宝学会将纸分开一半的最好办法是将对边或对角对齐,压好纸边,用小刀裁开就可分为两边一样的一半。

十六、摆十

大人用硬纸裁制成6条相等长度的条,从中间分开一半标出5和5;另一条截取短条的2/5,分成一条为7,另一条为3。截取短条的3/5,分成一条为8,另一条为2。截取短条的1/5为1,另一条为9。最后一条与其他两条合起来长度相等作为10,用纸盒装好。让宝宝将每两条合走来,使它与10一样长,码放整齐摆入纸盒内。宝宝起初只是练习摆齐,但经过若干次之后,他就记得标上5的两条摆在一起相当于10,6和4可摆成10,7和3,8和2,9和1都能摆成10。用摆10的方法使宝宝学会10的组合。必须要在宝宝完全分清楚10个数字后玩,否则光练习摆长短而不记数字就失去练习10的组合的作用。

十七、比长短

十八、比较其他事物

另外,如果饭多了一些,让宝宝猜剩下的多还是一碗能装的多。先猜后再把饭盛到碗中,看宝宝说的对不对,经常猜就会越来越准确,估量也是一个数的问题,人们说“心中有数”即是估量准确的意思。

十九、画点、线和圈

如在圈内点芝麻,不要点到外面,或线上线下等。

二十、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比如回家,去和回是反着的。

二十一、背数和点数

数数器和小算盘对孩子练习此有好处,上排有一个珠子的日本算盘最好用。数到5时拨动上排珠子,下排4个小珠;数到10时左边拨上一粒退回上珠,数到20时左边拨上两粒,随时可以知道自己数到几。使用权手、脑、口并用。算盘十分形象,便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同步。

二十二、量水和沙

用套碗中最小的1号小碗量水两碗倒入3号碗内;再将3号量水两碗倒入5号内都是刚刚倒满。如果用1号要量几碗水才能使5号装满?让宝宝自己先试,然后再回答。再用1号舀沙,把碗口刮平,然后倒入3号,看看几碗才能装满,刮平倒入5号内,再舀一碗刮平倒入5号看是否倒满还是高出来一些。让宝宝试用小碗自己舀沙土直接倒入5号,看要用几碗。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学会用碗去量水、沙等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学会用容量去比多少。

二十三、拼上1/2、1/3和1/4

将硬纸制成四个圈形,四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将每个形状留一个整体,其余依次分为1/2、1/3、1/4。将碎片取出,让宝宝自己将各个形状拼好。宝宝拿起半圆、半个正方形和半个三角形时告诉他这是一半,那是1/2。拿起1/3圆,1/3长方形和1/3三角形时告诉他是1/3,要用三块才能拼成整体。这些1/2、1/3、1/4的片块会在宝宝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每当拿起任意的片块都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几分之一。

二十四、分类

a.苹果,鸭梨、桃子、桌子、柚子;

b.背心、帽子、娃娃、毛衣、大衣;

c.刀子、剪子、瓜子、夹子、勺子;

d.火车、卡车、救护车、救火车、风车;

e.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炸蛋?。

归类原属认知范畴,但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与算术中的应用题相似。3岁前虽然还不会做算术应用题,但学会分析综合对解决问题极有帮助。

二十五、方位

拼图。拼图不属于算术范围,但准确的方位感对以后学习图像思维的几何和三角都很有帮助。


篇6: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比较的标准--弄清两数相比时,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弄清不同的比较形式所得出的比较结果的含意。同样,在教学中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要求学生先画作为标准的线段,再画表示与这个

标准相比的线段。有这样一道题:(1)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三分之一,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的不同点,再比较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第(1)题是第一捆长度与另一捆比,另一捆长度作标准,第(2)题是另一捆长度与第一捆长比。第一捆长度作标准,虽然比值相同,但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的结果的含义也就不同。因此这两小题的数量关系式不同,解题方法也就不同。在列出分数乘除法算式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弄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通常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重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然后把它分成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其中三面有红颜色,二面有红颜色,一面有红颜色,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初看这道题,似乎不大好下手,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求成。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

再想一想:三面、二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可画图帮助分析)。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通过分析,学生推出:以大正方体的一顶点为小正方体顶点的小正方体有三个面涂有红色,因为大正方体共有8个顶点,所以这样的小正方体有8块,以大正方体棱长的一部分为一条棱长的小正方体二面涂有红色,计有2x12=24(块);只以大正方体一个面的一部分为小正方体的一个面的小正方体一面涂有红色,计有4x6=24(块)?这样的小正方体,后用64-8-24-24=8(块)得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推理能力。

因此,我在进行工程问题的教学时,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思考问题,在进行分数的工程问题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首先,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在学生分析了烽量关系,求答以后,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解答:(1)加工180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2)加工180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解答完毕,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如果继续只改变要加工的零件总数,想一想两人合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变化?是多少?②为什么只改变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并不改变合作的时间?③我们把工作总量用“一批零件”代替具体数量行不行??④把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⑤这道分数应用题是研究哪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解答完毕,老师以肯定的口气告诉同学这样的题叫做研究工程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由整数的工作问题的思路发展到分数的工程问题的思路是知识本质的抽象,是解题思路的飞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我们六年级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


篇7: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学生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尤其是在讲评卷子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仔细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顿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情况表现出,学生做错了题目并不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没有掌握,而是关键的审题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在审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因此,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是慢慢积累的,所以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读

在数学课中的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良好的铺垫。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养成动笔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首先要读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碰到难题读题思考的习惯。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确了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二、看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写出了答案。比如,一些填空题之类的简单题型。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里有5只小白兔,实线圈中有一个虚线圈,虚线圈中有3只白兔。列式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拿着笔就开始写加法算式。当我说:“请仔细看图,里面是一个虚线圈?再想一想,应该这样列式?”再如2=3-(),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认为等号只是在算式的末尾,导致写出来的结果是:2=3-5.这些题目其实都不难,但小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就很容易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看题,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三、圈

许多同学在审完题后还不得要领,理不清数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在一次数学练习中:在0、1、2、3、4、5这些数中:(1)、比3小的数有();(2)、大于2的数有();(3)、比0大比4小的数有()。1、2小题学生都能解答,第三题很多孩子都写了:1、2、3、4、5.要是没有把3小题的关键字“比0大比4小”圈准,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再比如“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很多孩子写的是4、5.主要原因是孩子识字量少,定势思维,再加上关键字没有找准。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一类的关键词进行圈一圈,以提醒自己引起格外注意。并且,一定要仔细讲解并耐心帮学生们整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这些关键词的含义,教师可以整理出来让学生做好笔记,多做些类似的题目,巩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

由于一年级的识字量有限,有文字的地方大多由老师帮忙读题,提醒孩子审题。在第一单元测查中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老师的审题,也能完成卷子的80%左右。我就问这部分的学生:“你认识题目?”他摆头,然后再问他:“那你字母知道要这样做呢?”他说:“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下面留了写算式的位置,就是让我们写算式啊。再看这个题,只有式子,那就是让我们写得数啊。”因此我发现,在识字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那些图所给的信息进行读题,审题。如前面所说的看图写算式,一个实线圈和一个虚线圈的意思就是写一个减法算式;只有一个实线圈的意思就是写一个加法算式。


五、激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作业和考试卷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总之,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需要教师长期渗透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学科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做法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篇8:优化数学能力培养





文章提要:数学学习中处处存在着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低年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和知识的局限,导致他们在学数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而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必要的指导。

关键字: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习惯、关键词。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一种重要素质,其实不然,数学学习中也处处存在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低年段尤为明显。低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那么能为今后更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5 3=、5×3=、5-3=;②6-2=、6×2=、6 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三、 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对于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语,学生不能抓住,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及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的○,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的那样画△。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学生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这样一找,有些画错的学生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正确的改正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找关键词,把关键的字词圈出来或划出来再完成题目,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所带来的错误。

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能够正确地找到关键词,但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进行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在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题目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作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之后,书上出现这样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的钱正好,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读题之后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准解题的关键,不能理解题意。此时,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来找出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小明付的钱正好”?学生回答:“就是他付了45元钱。”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答这道问题的一个隐含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条件:小明付了45元钱。通过这样的转化,原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了45元钱,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学会了自己进行转化,通过这一道题目的讲解,教会了学生理解、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蕴涵了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化的思想,可能通过这一次的练习学生并不可能体会道这一思想,也谈不上在解答其他题目时运用这一思想,但是我相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渗透,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深深留下这一思想的烙印,在今后需要运用时就能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毕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技术
  2. 汪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日英复语
  3. 张教员 软件工程
  4. 于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5. 李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眼视光医学
  6. 王教员 新媒体艺术
  7. 龚教员 英语
  8. 姚教员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闫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德语
  10. 王教员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相关城市: j9集团|j9国际站官网
网站地图